以太坊钱包最新版本下载

職場職業傷病「遺毒」調查

7成1曾逢「工害」 其中3成3隱忍成「黑數」

勞工三大傷:肢體、脊椎、膝蓋  精神焦慮、憂鬱/躁鬱進十大

號稱臺灣史上最嚴重工傷事件的RCA案,臺北地方法院日前判決RCA及法商湯姆笙公司應連帶賠償445名員工5億6445萬元,創下臺灣工傷案中,獲償人數最高與金額最高案件。又日前臺中捷運工安意外,重重的敲醒國人對於職業傷害、職業災害、職業病的正視,今(4/28)適逢「國際工傷日」,究竟有多少上班族因工受傷而沒有被看見?又有多少人因為遭逢工作意外而回不去原崗位呢?

根據1111人力銀行統計,曾遭遇職業傷病的受訪者比例竟高達7成1,其中,因工作引起的突發性傷害及因公外出、上下班時間的工傷意外,就占了5成1,其餘2成則是因工作所起的慢性疾病。其中有6成7曾「因工受傷」的受訪者會告知公司,其餘有3成3的人選擇自行吸收傷害、不讓公司知道,成為檯面下的「受傷黑數」。

而在傷害方面,主要前三項分別是「肢體傷殘/燒燙傷」(24.5%)、「脊椎傷害」(21.3%)及「膝蓋受傷」(13.2%)。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有形的傷害外,「焦慮癥」及「憂鬱/躁鬱癥」也擠進前十大排名,成為困擾現代人的工作「副作用」。調查指出,造成現代人職業傷害、職業災害及職業病的三大主因為「工作特殊姿勢造成身體傷害」(30.8%)、「工時過長/過勞」(30.4%)及「工作中發生意外」(26.7%)。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李大華表示,勞委會國際勞動力指標顯示,臺灣勞工平均一年的勞動工時達2124小時,高居世界第三;正因高工時加上職場上的高度競爭造成上班族較大的心理壓力,更讓臺灣上班族暴露在相對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中,使得高工時、高壓力、高風險「三高」工作型態幾乎成為臺灣多數勞工的縮影,也使得工作上引起意外事件、慢性傷害頻傳,甚至無形的精神壓力造成的身心傷害亦不在少數,讓臺灣上班族的「工害」不斷。根據勞保局資料顯示,每年申請職業災害給付的件數即超過57,452件, 其中還不包括不符合請領資格的職業傷病以及未告知企業的「黑數」。

李大華進一步分析,調查顯示高達3成3不會告知企業,成為因工受傷的「黑數」,主因在於當事人受到較小或慢性的傷害,無法立即判斷該傷害是否與工作有直接關係,尤其是精神層面的無形傷害更難認定,加上擔心被認定為個人「能力不足、無法勝任」,因此多數會選擇默默承受,長久下來更易形成勞工安全的黑洞。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近年上班族較常因工作壓力而出現「廣泛性焦慮癥」,如長期的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疲勞、等癥狀,就要盡速就醫診斷。此外,上班族在工作之餘必需照顧好生活中的「四根柱子」,即能睡、能動、能吃、能笑,才能常保身心健康。

 

傳產製造、資訊科技、民生服務工傷比例最高 6成7回不去了!

3成7永久傷害  1成5被迫離職  民生服務業逼退率居冠

調查指出,較容易出現職業「工害」的產業依序是「傳產/製造」(38.8%)、「資訊/科技」(15.0%)及「民生/服務」(12.8%)。所從事的職務則以「維修加工/操作技術」(18.3%)、「機械模具/生產製程」(14.3%)及「美容/餐飲/旅遊」(10.6%)較多。

調查也顯示,除了37.0%曾受「工害」的受訪者已完全痊癒之外,另25.6%正在治療中未來能痊癒、更有3成7造成永久性傷害、殘障、失能。

調查也顯示,有6成7受傷者因而離職,包含43.2%自願離職、15.4%被逼迫離職,更有8.4%已失能無法勝任該職,說明勞方的弱勢與無助,若從交叉分析看出,以「民生/服務」從業人員「因工受傷」慘遭逼退的比例最高。 而另3成3受到工傷而不離職者,則多因「無法中斷收入」(61.1%)、「造成的傷害不致於影響到工作表現」(53.3%)、「已痊癒/並找到預防方式」(20.0%),僅能無奈留任原職。

李大華分析,「傳統/製造」因勞力密集,加上工作環境充斥機械設備,易因設備故障或操作不當造成意外,部份環境亦有噪音及空氣品質污染等問題,使得從業人員職業傷病的比例較高。而長期處在高壓工作氛圍的科技人,則因工作超時、過勞造成身心失調屢見不鮮,更說明了「資訊/科技」從業人員的辛酸血淚。而服務業則因長站膝蓋受傷、靜脈曲張,搬重物造成椎間盤突出、餐飲人員燙傷、刀傷更如家常便飯;而近年企業為提高服務品質,要求從業人員需長期以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服務,造成慢性受傷,臺灣引以為傲的服務業軟實力,代價卻是第一線員工長期累積出程度不一的職業傷害。

李大華指出,除了6成3因工受傷的幸運兒已經痊癒或正處治療期外,另有3成7受傷者,因為遭受永久性傷害導致殘障,甚至是失去工作能力,不得不被迫離開現職。而服務業因多數企業規模較小,人力的安排及協調空間較差,相對安置受傷員工的能力有限,加上勞力工作及顧客觀感,使得續任職災員工的困難度較高,看出企業及員工的無奈。

 

9成生活受影響 「遺毒」:復健回診、謀職不易、經濟困頓

調查中有6成7受訪者告知任職企業工傷狀況,但仍有超過半數任職企業「冷處理」,除了法定職災處理之外,並無任何道義上的協助或精神上的支持與慰問。

調查也發現,有高達89.7%因工傷病的受訪者表示「工傷遺毒」已影響到日常生活表現,其中有30.0%的人受到了嚴重影響,甚至是劇烈影響。所造成的後遺癥為分別為「需定期復健/回診影響工作」、「謀職不易」及「經濟陷入困境」。 在職涯上的影響則為「轉職/轉行」(38.1%)最多,其次則是「選擇忍耐」(23.4%)及「產生危機意識/培養第二專長」(20.9%)最多。

李大華分析,員工是企業最大的資產,保護員工身心安全,是企業共同的責任。「預防重於治療」,103年職業安全衛生法上路,相較過去的勞工安全衛生法,除了擴大適法範圍之外,更針對企業的「職災預防」能力予以較高規格的要求,以強化員工工作安全。此外,企業對於不幸發生職災的員工,除了法律程序上的處理之外,也應善盡道義上的責任,給予精神層面的協助,並改善工作流程及設備。同時,也建議企業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除了加強職業安全之外,亦可為員工加保團體保險或成立職工職災基金等,除解緩員工工傷可能造成的生活困境,並提升企業照顧員工職災的能力。

為了解職業傷害、職業災害、職業病對上班族的影響,1111人力銀行特別設計「職場職業傷病「遺毒」調查,針對會員進行網路問卷調查,調查時間2015年4月10日到4月27日,總計回收有效樣本1,149份,信心水準在95%下,正負誤差為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