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壯遊臺灣計畫執行者 ─ 劉珮如
劉珮如簡歷
戲劇《波麗士大人》幕後花絮側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專案助理
第一屆青輔會青年壯遊計畫:計畫執行人
當我們談到旅遊,腦中往往浮現旅行團採購紀念品,以及大批遊客在古蹟文物前猛按快門的畫面──但旅行,難道真的只是拍照與Shopping而已?
約莫兩年前,兩位年輕女孩為自己開啟了一場特殊的在地文化之旅:甫從政大畢業的劉珮如與黃筱姮,報名了行政院青輔員會第一屆青年壯遊實踐計畫的招募活動,兩人以「行走書臺灣:因為讀萬卷書,所以行萬里路」做為壯遊的預定主題;身為計畫執行者的珮如,將中文系的文學造詣與廣電系的運鏡思維運於筆端,訂定了『文學地景』的壯遊主題,蒐集臺灣作家書寫各縣市地景的文學作品做為時空串聯線索,加上數位相機與DV全程錄影,以及實境旅遊散文,在行走中,重新「書」寫步履的痕跡。
從2008年4月20日到5月21日,整整三十二天,珮如與筱姮透過機車、客運、火車與船隻,在文學與地表之間展開旅途──在臺北追尋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與劉克襄〈三貂嶺車站〉中的人文氣息;隨著周芬伶〈紅牆歲月〉與楊逵〈墾園記〉追想彰中一帶的淳樸面貌;羊子喬〈鹽田風景線〉與季季〈府城追想曲〉則重現了臺南鹽田的風光往昔;在海浪間體驗夏曼.藍波安〈飛魚祭Arayo〉的離島人生,別有一番美麗光景。
「這一趟下來,我真心覺得臺灣有很多值得被珍視的地方。」珮如說,在臺灣,環島是相當方便的事,重要的是事前必須與旅遊夥伴清楚安排分工,地點跟地點之間的移動連結也要先計畫清楚,談起旅途種種,珮如說道:「旅行,就是為生活增添驚喜。像我們在七股時,發現當地的鹽業博物館對鹽業的歷史發展有相當詳細的導覽,館內外還有保留鹽田,模擬當時的歷史情境;去了這一趟我們才得知:原來我們每天吃的鹽是進口鹽,而七股的鹽則作為戰備鹽之用。」
文學是導引旅程的媒介,但除了閱讀的感動外,實景的勘察會激發更多的體悟:「一旦我們將紙上的文字與實際地景相互對照、產生連結,就會感受到一種立體的時空感,那種感覺超越了文字的敘述,而是在建築的保存、生活方式的延續鐘,感受到文本以外的後續發展。原本我的生活圈比較單純,可能都以臺北為主,這次的『文學地景』壯遊計畫,讓我了解到這塊土地的豐富歷史!也深深感到臺灣真的是美麗寶島,即使只是一個小鎮、一條老街,也有獨特的歷史風味。」珮如也說道,旅遊除了在心中留下美好記憶,更能產生岀一份更深的關懷與認同,這是親自用雙腳與這座寶島接觸廝磨過的人,才能夠感受到的美麗情感。
文章取自名人小傳:http://project.1111.com.tw/zone/personage/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