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钱包最新版本下载

上班族求職陷阱調查<<新聞稿>>

景氣復甦、就業回春,根據勞委會最新統計,4月份每位求職者平均可分到1.38個工作機會,創下三年來新高。而日前主計處公佈的4月失業率為5.39%,已連續第8個月失業率下降,更創16年來最大降幅,在就業市場不斷回溫的同時,新增的職缺中其實隱含著潛在的危機。求職者該如何判斷、避免、甚至舉報這些求職陷阱呢?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有3成3的受訪上班族表示曾遭遇求職陷阱,平均遇過2次,以「實際工作與刊登內容/面試洽談時不同」、「需花錢先買產品」、「發薪日不給薪水」為最大宗;5成5受騙的求職者選擇以「當下立即委婉拒絕」來脫身。遭遇過求職陷阱的上班族表示,「業務貿易」、「經營管理」職務最多、產業別則為「民生/服務」、「資訊/科技」。5成4求職者因掉入陷阱而損失「求職信心」。6成求職者為免求職陷阱,會以「先打聽企業是否正派」及「不前往不正常的面試場所」,5成5則選擇「人力銀行網站」,以求自身保障。   勞工局第三科江明志科長表示,不實徵才廣告案子遞送勞工局審查的件數每個月大約在40到50件左右。他提醒求職者一定要掌握「不繳錢、不購買、不辦卡、證件不離身、不輕易簽約」等準則,最好也不要隨意飲用來路不明的飲料。就業服務法第五條第二項明定,不實徵才廣告觸法,可開罰30萬到150萬不等。除了報警之外,請民眾善加利用勞工局「求職詐騙申訴管道」檢舉不法廠商。   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表示,職場有如叢林,除了弱肉強食的生態之外,更是危機四伏、陷阱重重,尤其是初入職場的菜鳥,更應提高警覺,避免成為落入陷阱成為犧牲品。呼籲求職者,對於徵才廣告務必詳加查證,如公司名稱是否完整?地址、電話是否正確?最好上求職網站查詢有無公司相關資訊,或在相關社群論壇詢問該公司評價。此外,面試應堅守「七不原則」;一、不繳明目不清的任何費用,二、不購買公司任何產品,三、不當場辦信用卡或其它會員卡,四、不在現場簽署任何文件與契約,五、證件/信用卡/提款卡不離身,六、不飲用他人提供之不明飲料、食物,七、不從事非法工作或於非法公司工作,如此才能免於遭遇求職陷阱。若求職發現異狀時,應立即離開現場或直接報警處理,才能保障自身安全。   「請交帳戶號碼和身分證,要幫新進員工辦理薪資轉帳?!埂府a品先買一套帶回去試用,用習慣才知道怎麼推銷?!埂副WC接到演出合約!但要拍一組宣傳照給對方看,拍攝費用一萬元?!姑嬖嚝@用固然開心,可是看似單純的程序,好像不對勁?從找工作就開始踏入陷阱四佈的叢林,有心人士瞄準求職者急於就業、社會新鮮人缺乏經驗的情況,刻意設下羅網。例如實際從事並非勞資雙方當初在書面或口頭所承諾的工作內容;違背個人意願,用騙術叫人支付不在原契約內容中的額外開銷、從事違背善良風俗行為等,即可視為「求職陷阱」。   調查中顯示,遭遇過求職陷阱的上班族佔了32.58%,平均遭遇次數為2次。與性別及年齡交叉分析的結果,誤入陷阱的女性多於男性,並隨年齡增長逐漸遞減。 曾遇陷阱的受訪者表示,求職陷阱最常隱身於業務貿易(38.61%)、經營管理(27.72%)、運輸生活(26.73%)等職缺,進行詐騙,而產業別則常發生在「民生/服務」(35.64%)、「資訊/科技」(32.67%)、「工商業服務」(24.75%)等產業居多。  何啟聖表示,就業市場上業務貿易職缺向來釋出較多,加上工作與薪資條件的彈性空間較大,相對容易塑造曖昧空間,因而較容易被有心人士設下陷阱。而民生/服務產業因有服務性質,可較正當的要求求職者擁有「服從」、「服務」的心態,進而便於施騙,較容易成為不法人士的詐騙管道。何啟聖呼籲,對於違反行情的薪資福利、無經驗或低門檻卻可應徵高階職位等反常情形,一定要特別小心。   根據統計,被騙的上班族遭遇最多的陷阱是「實際工作與刊登內容/面試洽談時不同」,佔比71.29%,求職常見十大陷阱比例分布表列如下: 1.實際工作與刊登內容/面試洽談時不同(71.29%) 2.需先花錢買產品(43.56%) 3.發薪日不給薪水(拖延或找理由扣款) (21.78%) 4.發現是不法廠商(14.85%) 5.到職要繳保證金(13.86%) 6.企業經營違法項目(10.89%) 7.繳交/滯留求職者證件(8.91%) 8.被面試/主管性騷擾(7.92%) 9.離職要賠違約金(6.93%) 10.基本資料被盜用(5.94%)   何啟聖指出,現今存在非常多不實人才招募廣告,刊登內容大多模稜兩可,不註明詳細職務工作內容、需求門檻等。對此類徵才廣告,求職者面試時除了小心防範人身安全以外,絕對要當面問清工作內容與環境。一旦確定接受聘僱,需簽訂詳細的合法勞動契約,簽約前務必檢查條約是否有違法。簽約後,若發現實際工作內容與合約不符,可向勞委會或縣市政府勞工局提出申訴;求職時遇危險及不法情事,也應立即報警處理,保障自身安全。   發現疑似掉進陷阱,最多人選擇以「當下立即委婉拒絕」(55.45%)來脫身,也有人「自己找機會逃開」(50.5%)、「找政府相關單位申訴」(13.86%)。事後估算,損失最多的不是勞力(21.78%)或錢財(31.68%),而是求職信心(54.46%),可見心理層面的損傷比物質層面更大。   為免求職受騙,64.84%的求職者會「先打聽企業是否正派」,60%「不前往不正常的面試場所」,55.16%的人屬意「透過人力銀行網站求職」,顯示多數求職者前往面試前就已經開始提高警覺、謹慎過濾可疑的職缺以求自身安全。   何啟聖建議,面臨危險的當下絕對要保持冷靜、不要硬碰硬、尋求立即脫身之道,如前往洗手間或假裝接電話等,最好事先讓親友知道自己面試的行蹤,或在面試地點附近等候,才能即時求救;事後一定要做報警的動作,將歹徒繩之以法,也避免其它求職者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