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多僧少 人才難找?企業徵才困境調查<<新聞稿>>
景氣好轉、失業率降。根據1111人力銀行資料庫顯示,截至十月底為止,每月的職缺年成長率已連續12個月呈現正數,近8個月的成長率更超過3成以上。就業市場「粥多僧少」,企業卻大嘆人才難找。企業第四季徵才遇到什麼困境?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好人才難尋?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企業第四季有徵才需求的受訪企業,平均釋出10個工作機會,約佔該企業整體員工數的1成。主要釋出職缺類型為業務貿易、生產製造、工程研發。其中5成1企業徵才是為了填補人力缺口,另有1成9起因於業務量大增。 第四季有徵才的企業表示,與去年同期相比,6成2企業較去年同期釋出更多工作機會,平均增加9.21%;6成9企業徵才期較去年長,從開職缺到員工到職平均較去年增加20.26天。更有7成1受訪徵才企業認為人才較去年難找,主因為「求職者積極度變差」、「競業搶才/大舉徵才」、「上班族忠誠度增加造成待業人才變少」。人才難尋企業的因應之道包括,「拉長徵才期」,「降低進用標準/增加訓練成本」,「增加徵才預算」。 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分析,企業徵才遇困境,多在於就業市場該項專業人才不足,或企業本身誘因不敵其它產業或競業。尤其在第四季接近尾聲,多數企業即將結算年終年假等福利,現階段轉換工作勢必得犧牲原職的福利,求職成本較高,因此轉職者對於新工作的薪資福利要求也較高,形成「人挑事、事求人」的局面。 對於年前搶才競爭激烈,何啟聖建議,企業補人除了以薪資福利誘因搶攻職場現成人才之外,也應釋出絕對善意,包括公司培訓計畫,升遷發展等等,建立公司和個人一起成長的工作環境,成為一個流動率低、向心力高的優質企業。透過培育穩固忠誠績優股,讓資深員工成為公司的地基,新血人才作為樑柱,讓公司的舊架構在融合新創意後,穩健發展。 日月光人力資源處經理郭品泓表示,97年第四季到98年第一季是半導體及封裝產業最難熬的時期;但是98下半年至今景氣明顯好轉,以日月光中壢廠為例,平均每年以1個樓層的速度擴增,但今年至今已擴增6個樓層,亦釋出大量職缺,最需要有經驗的資深製程工程師、維護工程師等以及基層的作業人員。郭品泓也分析,近期求職者較大的缺失有四:一、對產業背景的事前準備不夠深,二、履歷自傳的相關經驗籠統,三、面試反應能力不足,四、面試日/到職日爽約未告知。 晶旺餐飲副總黃朝平表示公司在年底前因應擴編需求進而大舉徵才,現今就業市場的職缺變多,求職者選擇較多,得確延長企業的徵才期間。而在面試新人時,多數求職者的服儀整潔不佳、批評前公司、對產業不了解,都是近期面試者較大的問題,例如有求職者表示希望能固定週休二日,就是對餐飲業不了解的個案之一。 根據調查,第四季有釋出職缺的企業,平均釋出缺工數為10人。釋出缺工數佔整體員工人數的平均10.42%。徵才的主因,以「填補人力缺口」(51.85%)、「業務量大增」(18.52%)、「企業擴編需求」(15.74%)三項最多。 進一步詢問第四季主要釋出職缺類型為「業務貿易」(30.56%)、「生產製造」(18.52%)、「工程研發」(17.59%)。 何啟聖表示,景氣復甦,展望建國百年,企業擴編動作積極,包括前線作戰部隊「業務人員」,以及後勤補給彈藥的「生產製造」,還有負責「工程研發」的動腦部隊都是企業近期的徵才重點。此外就業市場好轉,職缺成長快速,在職人員蠢蠢欲動,異動者亦不在少數,使得企業人力缺口增加,也成為本季徵才的主要原因。 鎖定今年第四季有徵才的企業,比較今年與去年同期的徵才狀況,結果顯示62.04%的企業表示較去年釋出更多的工作機會,有增加者平均成長9.21%,反應出就業市場繁榮的態勢。 68.52%的企業坦言從開職缺到員工到職的「徵才期間」,普遍較去年長,延長者平均增加20.26天,顯見企業徵才面臨的問題。 71.30%的企業更表示「人才變難找」,與產業別交叉分析的結果,以「批發/零售」、「營建/不動產」、「傳產/製造」最多。何啟聖分析,這些產業開出的職缺多為基層職缺,性質上以業務或生產線人員為主,屬於就業市場中長期缺工的職缺,因此較不受求職者青睞,也反應出現階段求職者挑工作的心態。 進一步詢問人才難找主因,以「求職者積極度變差」(64.94%)、「競業搶才/大舉徵才」(13.64%)、「上班族忠誠度增加造成待業人才變少」(5.19%),最多。 表示人才難尋的企業普遍認為,理想解決現階段徵才困境的方法包括,「拉長徵才期」 (42.21%),「降低進用標準/增加訓練成本」 (17.53%),「增加徵才預算」 (15.58%),以時間成本換取好人才。 何啟聖分析,景氣好轉企業需才恐急,對於人才難尋和求職者條件落差是目前人力資源最大困境。建議企業用人計 畫「提前作業」,以避免交接不及延誤工作,更要「往下紮根」,可以透過在校生實習、企業獎學金、研發替代役,或產學合作的碩士專班尋找績優股,不但可以優先挑選人才,更可縮減實務和理論的差異,加速就業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