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你「發」了嗎?企業年終發放調查<<新聞稿>>
經建會公佈景氣對策信號,繼97年9月開始連閃9個月藍燈之後,短短8個月,景氣燈號已自(99)年1月開始連續4個月衝上紅燈,今年到10月為止,更出現6個月紅燈。而失業率在連續22個月破5之後,10月份首降至4字頭,並持續下滑;新臺幣亦大幅上漲,兌美元匯率衝破2字頭,創下13年來新高。臺灣綜合研究院更於日前預估99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可達到10.03%,面對景氣回升的各項指標,企業今年的獲利狀況為何?年終獎金又如何發放?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今年有8成2的企業會發放年終,平均發放的年終獎金為1.82個月。3成7發放狀況會參考同業,9成1非齊頭式發放、3成6依照個人績效,企業內部年終獎金最高與最低的差距為平均1.24個月。9成5企業採取「一次發放」。企業認為發放年終的意義為「慰勞員工辛勞」、「獎勵績優員工」、「鼓勵士氣」等。 企業今年獲利表現評分52.99分,對員工整體表現滿意度58.02分,皆為「普通,符合預期」程度。無論有無獲利都會發年終嗎?5成4企業表示今年「有獲利會發年終」,2成8則表示「沒獲利也發年終」。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張旭嵐表示,根據勞基法第二十九條規定,事業單位於營業年度終了結算,若有盈餘,除非繳納稅捐、彌補虧損及提列股息、公積金外,對於全年工作並無過失的勞工,應分與獎金或分配紅利;而會計年度結算終了正值華人社會農曆年前,約定俗成的成為多數企業用來感謝並犒賞員工一年來的辛勞的「年終獎金」,不過許多公司年終發放採名額配給制度,不免成為主管酬庸親信的工具。為避免犒賞的美意反而因分配不公,造成人心浮動,建議企業可針對分紅和年終等獎勵性質的津貼建立具體的發給制度,方便年度進行績效評估,包括出勤考核、KPI值計算準則,和業績標準等全面評估,讓年終發放可以成為公平的獎賞,正面的激勵,同時也成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留才最佳策略。 光隆集團跨足傳統產業、旅遊觀光、生化科技等領域,發言人曾淯菁表示集團今年表現最亮眼的是觀光部分,旗下的玉石精品業務受惠於陸客來臺觀光政策,除每個月發放高額業績獎金之外,員工年終平均都有3個月的水準,再評估職位與個人績效,績優員工可望領得更多。看好明年6月開放陸客自由行需求,光隆集團明年上半年預估將徵才至少50人。 戰國策總經理林尚能表示,資訊產業度過金融風暴後,目前營運皆已大幅回升,預估今年的年終獎金優於去年,平均都有1至3個月左右,採取一次發放,讓員工過個好年。目前徵求業務儲備幹部,招募有意年前卡位的求職者,年後即可上班。 東森房屋目前在全臺包含澎湖金門合計有390家加盟店,東森房屋副總黃淑苓認為景氣確實有好轉,東森房屋今年總銷售額有1850億元,比去年多了15%。黃淑苓透露,其實房仲業務員平時的業績獎金就優於上班族年終獎金,其公司有名30歲房仲,全年業績獎金共5百萬,若以他過去月薪5萬來計算,今年年終達到88個月!其他像是在總部負責加盟業務招商人員,年終可望上看8到10個月,行政內勤人員也有2.5個月。 根據統計,企業對今年獲利表現評分平均52.99分「普通,符合預期」,對企業員工整體表現滿意度為平均58.02分「普通,符合預期」,相較之下,今年度企業對員工表現的滿意度,略高於企業獲利滿意度。 各媒體陸續報導大廠高額年終獎金,是否影響企業發放的標準?詢問有發放年終獎金的企業,發放年終是否會參考同業標準?37.08%企業坦言會參考同業標準;62.92%的企業表示不會參考,包含28.91%是因為「獲利多就多發」所以不參考,及27.21%「完全不參考」、6.80%「獲利少無比照」。 張旭嵐表示,近年來企業文化越加重視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年終獎金已成人事制度上的趨勢,無論是在日本、臺灣、大陸或其它華人地區的企業都極為重視。 張旭嵐分析,近年來不少企業將齊頭式年終視為員工福利及徵才優勢,因此納入年薪計算;而依勞基法規定公司之企業盈餘分配,因無明文規定發放比例、方式及時間,給了一個彈性空間,讓企業規劃「非齊頭式年終」,因此小公司發年終看老闆心情,但在較具規模的大公司,才會擬定公司盈餘提撥比例,成為發放年終的明確制度。建議各公司經營者將年終發放金額和方式制度化,讓員工有具體努力目標,並把公司當自己事業打拚。 張旭嵐提醒,年終獎金不只慰勞員工辛勞,年終獎金的多寡更可以間接讓員工感受到公司今年營利狀況,建議獲利有限的企業主,如果公司營運狀況不足以大手筆犒賞,除了以紅包取代之外,也可以針對績優員工規劃調薪或升遷,讓員工一樣可以收到老闆的心意和肯定。 今年有82.44%的企業會發放年終獎金,甚至包含28.21%受訪企業「沒獲利也發年終」。有發放年終的受訪企業,平均發放1.82個月年終獎金,超過半數受訪企業的平均發放金額都落在1.1-2個月之間(55.89%)。張旭嵐表示,度過海嘯低潮,今年企業莫不全力拚業績、搶現金,即使獲利不如預期但對員工的表現還是相當肯定,因此哪怕不獲利也慷慨發年終。 若與去年相較,發放比例略高出去年(98年度有發年終的比例為8成1)。在發放的金額上,也高出近0.1個月(98年度有發年終的平均發放基數為1.73個月),顯示出景氣回溫的趨勢,但若與金融海嘯前的96年度發放金額1.85個月相較,仍未回復到金融海嘯前水準。 與產業別交叉分析的結果,有發放年終的產業,以傳產製造、教育政府團體、醫療農牧三大產業最多,有發放年終的比例皆超過9成。若以發放年終的金額與產業別交叉分析的結果,則以貿易流通、運輸生活、傳產製造產業發放最多,都有將近2個月發放水準。 張旭嵐指出,今年景氣明顯回升,因此今年上班族對年終獎金期待指數比去年高,過去也有員工不滿企業少發,最後訴求工會抗議爭取,或是乾脆離職走人,因此也有企業以分次發放年終來提高員工留任意願。為了避免「領完年終好跳槽」的轉職潮,提醒企業年終除了是獲利分紅,同時也具備慰勞犒賞的用意,企業應針對員工貢獻和努力給予實質鼓勵,才不會在年後開春就面臨人才流失的窘境。 至於企業內部的年終發放方式及標準為何?在發放的方式上,95.44%的企業採取「一次發放」,不過仍有4.56%企業「分多次發放」。 發放依據,則以「個人績效」(36.05%)、「依照年資」(31.29%)、「依照部門業績」(15.99%)最多。而一視同仁「齊頭式發放」則僅有9.18%。進一步詢問發放年終獎金最高與最低的差距,平均則為1.24個月。 企業認為發放年終的主要意義為「慰勞員工辛勞」(49.66%)、「獎勵績優員工」(17.01%)、「鼓勵士氣」(11.23%)。 張旭嵐分析,以「個人績效」為企業內部的個人年終發放標準,除了較為公平,更能促使員工有動力訂立個人業績度量準則,不致懈怠。以「年資」為發放標準,則成為吸引員工在同公司穩定久留的誘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