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學是陸生?!陸生來臺接受度調查<<新聞稿>>
不少臺商看中大陸資源及人力,紛紛「上陸」設廠駐點,加速帶動兩岸經貿往來,在開放陸客觀光、航線直飛等政策的效應之下,不曾停歇的兩岸學術交流也將昇華為兩岸學生留學潮。雖然陸生來臺就讀大學尚未開放,但根據教育部大陸事務工作小組最新資料顯示,自民國91學年度至今,大陸交換學生的人數,約有4萬人,這兩年更大幅攀升,以98學年度為例,就達8,015人。 立法院於8月19日正式通過「陸生三法」修正案,立法院已於8月19日通過攸關陸生來臺「陸生三法」修正案,即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部分條文修正法案,開啟兩岸學歷相互採認的新紀元!研究生最快可在明年寒假前入學,大學部在明年暑假前招生。面對未來這批「來自彼岸」的同學,臺灣學生抱持何種態度?經常接觸兩岸業務往來的臺商對來臺陸生的看法又如何? 1111人力銀行針對在大陸設點/設廠的臺商調查,7成6受訪臺商有進用大陸員工,4成7表示未來會偏好進用具備臺灣學歷的大陸求職者,主要看好其「了解/適應臺灣文化」的特質,其中4成2更坦言,若進用後將優先安排為「當地陸幹」。 另一部份,1111人力銀行同時也針對曾與大陸交換學生相處過的臺灣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6成3的臺灣學生贊成開放陸生來臺,主因包括「學生良性競爭/刺激臺灣學生學習態度」、「加速兩岸學術/文化交流」、「拓展人脈/強化國際觀」。其餘3成7的學生則因「佔用/稀釋臺灣教育資源」、「影響學校教學品質/就學權益受損」、「民族意識/政治立場」而反對陸生來臺。 6成8學生表示會以平常心與陸生互動,1成8更會主動接觸陸生,僅1成4會被動等待與陸生互動的機會。臺灣學生對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大學的接受度平均50.47分,屬「沒感覺」,順其自然的態度。 臺灣學生認為陸生優於臺生的特質有「企圖心」、「積極度/主動性」、「抗壓性」,臺生優於陸生的特質則被公認為「社交能力/人際關係」、「溝通/表達能力」、「國際觀」。更有將近5成9的臺灣學生擔心來臺唸書的陸生,未來將成為臺灣學生在海外職場的強力競爭者。 臺生對陸生來臺相關政策的看法如何?被認為需要「放寬」的有「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不編列獎助學金」。被認為需要「限縮」的則是「一年2千名額」、「採認大陸41所學校學歷」、「不得報考國安機密相關系所」。陸生三法立法後,臺灣開放採認大陸41所學校學歷,間接承認這41所大陸學歷,因而有4成5的臺生坦言這確實相對增加自身赴陸求學的意願。 1111公關總監何啟聖指出,兩岸經貿交流頻繁,隨著兩岸政策開放,臺商發展更趨穩健,福利待遇普遍優於陸企,並與外企並駕齊驅,求職者趨之若鶩。然而,大陸求職者到歐美取經為自已身價鍍金之外,現在也多了一個讓自已身價加值的管道,到臺灣留學成為「臺客族」! 何啟聖提醒,兩岸人民雖然透過媒體報導彼此已經有初步的了解,不過在生活習慣或口語表達上還是得經歷磨合過程,建議大陸學生來臺前先透過有臺灣經驗的朋友,或先以資料收集了解兩岸差異,並以開放態度面對彼此差異;而臺灣學生也應把握和大陸同學的交流機會,在學術上生活進行良性互動,並讓「陸生來臺」去政治化、回歸單純的交流。 景文科技大學校長鄭永福,同時也是私立技專校院協進會理事,從過去與大陸地區協進會進行交流的經驗,他認為,兩岸學術交流最首要的是先找到對等的學校互動、學習,並多舉辦或參與專業性的研習營,增加兩岸師生學術研討與交換意見的機會。他也表示,樂見臺灣學生因來臺陸生而激發良性競爭意識,讓臺生也能精益求精。 準備進軍中國市場的拉亞漢堡集團董事長徐和森表示,集團在大陸發展將「與麥當勞、肯德基齊名」為目標,首先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人力資源如何運用。臺灣的服務業比大陸好,可謂是「領先黃金10年」,若有更多在臺唸書、見識過臺灣服務經驗的大陸畢業生上門求職,企業將考慮優先進用。 三之三國際教育集團執行長葛惠曾表示,過去在護專兼課時,課堂上有8名陸生,得知三之三國際教育集團在大陸有發展,都興奮詢問回大陸後是否能前往任職,顯見陸生對回國後到臺商任職的高度意願。葛惠表示要進用人才時,比起當地陸生,來臺學習幼教專業的大陸人才更了解臺灣文化,當然會優先考慮錄用。 雖然目前陸生來臺的政策中,仍限定「3限6不」,其中為保障臺灣人民工作權益,限制陸生在學打工及不得在臺就業,但仍有47.06%有進用大陸員工的受訪臺商坦言,未來會偏好進用擁有臺灣學位大陸求職者(包括21.32%會較偏好、25.74%視學校/科系)。其餘的52.94%表示將一視同仁、不會特別偏好進用。 進一步了解偏好進用的原因,則以「了解/適應臺灣文化」(46.88%)、「適應力強」(39.06%)、「配合度高」(26.56%)等特質勝出。更有42.19%會進用陸生的受訪企業表示,在職位上則以當地陸幹為優先,6.25%會外派至其它國家當陸幹。 何啟聖分析,陸生來臺就學不僅能直接學習臺灣在業界較擅長的學科技術,更能進一步了解臺灣當地的文化與民情。雖然陸生現階段無法在臺工作,但在臺灣以外的地區,這些「沾上臺味」的陸生因為適應臺灣文化,熟稔兩岸專才,加上任用成本低於臺灣外派員工,無疑成為臺商或兩岸外企,在大陸當地的得力助手,直接拔擢來臺陸生擔任當地陸幹的意願自然也隨之提高,也成為大陸學生來臺求學的誘因之一。 陸生來臺,首先與之接觸的族群正是臺灣的本土學生,調查顯示受訪的臺灣學生中62.94%抱持樂觀的贊成態度,在可複選的狀況下,前三大原因依序為:看好學生良性競爭/刺激臺灣學生學習態度(79.55%)、加速兩岸學術/文化交流(65.39%)、拓展人脈/強化國際觀(63.82%)。 另外37.06%持反對立場的學生,則反對開放陸生來臺佔用/稀釋臺灣教育資源(62.60%)、影響學校教學品質/就學權益受損(42.75%)、民族意識/政治立場(41.60%)。進一步交叉分析學群,結果顯示「傳播/教育學群」及「建築/設計/藝術學群」的學生最贊成開放陸生來臺。 臺灣學生對來臺陸生的互動態度為何?67.89%受訪學生表示會以平常心看待大陸同學,18.25%選擇主動與陸生來往、13.86%傾向先被動觀察情況。臺灣學生對陸生來臺唸書的接受度平均50.47分,落在「沒感覺」的區間。交叉分析性別發現男生的接受度比平均值高,有54.4分,女生的接受度相對較低,僅47.83分。 何啟聖表示,調查結果顯示臺灣學生對陸生來臺抱持平常心,相較上一代,現代青年對兩岸的互動顯得開放且理性的態度;亦反應出臺灣學生渴望陸生帶來學術意見交流的良性競爭與國際觀,而非民族意識或政治立場的大亂鬥。此外,比起大陸,臺灣在傳播/教育環境的自由度相對更高,該學群的臺灣學生保有本科系的就業環境與競爭優勢,能與陸生分享的經驗也豐富許多,因此最歡迎陸生來臺一同切磋。 大陸學生的企圖心與競爭力在國際間有目共睹,來臺就讀的陸生是否也將展現如此爆發力?複選3項的情況下,受訪臺生有63.93%認為陸生比臺生更優勢的特質表現在企圖心,其次是積極度/主動性(47.52%)、抗壓性(32.67%)等方面。反觀臺生自覺比陸生更優秀的特點,前三名則為社交能力/人際關係(51.49%)、溝通/表達能力(35.64%)、國際觀(32.11%)等等。 然而還是有58.84%的臺生擔心,來臺陸生未來會成為臺生在海外就業市場的競爭者。進一步交叉分析學群與性別:商管/財經/民生學群的學生最擔心來臺陸生成為日後海外職場勁敵,性別方面則以女性比男性更為擔心。 知名作家李敖之子李勘日前表態認為大陸的大學生才優秀、認真,他直言臺灣學生太混、不是他的對手。何啟聖指出,臺生優勢特質是社交溝通與合作精神、陸生優勢特質是企圖心與積極度,雙方若能互相截長補短,以團隊的方式合作,實力不容小覷;兩岸學生交流除了保持良性競爭的警覺心、更要放下政治成見與文化差異,學習、欣賞彼此的優點,才不失兩岸通學的根本美意。 何啟聖指出,對於每年2000名來臺就讀大學及研究所的陸生,以及數千名短期研修生,離鄉背井在臺灣求學,1111人力銀行特別打造了「1111兩岸大學網」全方位服務資訊平臺,提供陸生生活所需的資訊,網站中也建置「兩岸職務大蒐密」,協助陸生進行職涯規劃,並提供「中國工作」職缺專區,讓這些陸生學成返鄉後,能媒合到大陸臺商企業就業,同時也為企業找到對的人才。 至於一波三折的陸生來臺政策,有28.15%的臺生認為需要「放寬」的政策是「不允許在學打工」,其他像是「不得在臺就業」(20.79%)、「不編列獎助學金」(20.23%)。另一方面,臺生認為需要「限縮」的政策有「一年2千名額」(30.27%)、「採認大陸41所學校學歷」(24.75%)、「不得報考國安機密相關系所」(23.76%)。 陸生三法立法後,臺灣開放採認大陸41所學校學歷,等於間接承認部份大陸學歷,進而有44.55%的臺生認為陸生三法通過,會增加自已赴陸求學的意願。 何啟聖表示,陸生隻身來臺求學,最需要的恐怕不是學習落差的銜接或文差異的適應、而是食衣住行的經濟問題怎麼解決!尤其是離鄉背井在外縣市求學的臺生,更能感同身受生活面的需求,因此認定陸生在臺就學打工、就業、爭取獎學金的限制可再調整放寬。然而像是總名額限制、學歷採認等教育制度面的問題,攸關臺生的求學權益與資源分配,因此被臺生視為需要限縮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