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知識和信息的重要來源,當翻開一本書籍,眼睛隨著文字移動,一般人不自覺就會朗誦文章甚至在心中默念。然而對於聾人閱讀障礙者來說,這種來源卻受到限制。為探究聾人面對閱讀的困難與挑戰,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暨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戴浩一從語言的架構分析臺灣聾人閱讀限制,找出解決方向。
聾人泛指因為聽不到,以手語作為主要溝通方式,對視覺空間擁有極高的敏銳度的族群。反之,聽人則指聽覺正常的族群。而手語依據手勢、位置、表情會有不同意思,手語的詞彙系統承載聾人社群的價值觀、傳統和經驗,有效的系統不僅能夠幫助他們進行交流,還能夠讓融入社會生活。
「一般來說,需要先有識字能力才能夠閱讀。」戴浩一說,研究發現全世界一般聾人閱讀能力普遍不如聽人,而平均來說聾人閱讀能力只能達到國小四年級水準。戴浩一提到,不論聽人或聾人,國小三年級的是識字與閱讀的重要分水嶺,識字量不夠的話,就很難有中高年級的閱讀能力。
為了能夠提升聾人的知性平權,戴浩一與中正語言所教授蔡素娟於2001年起規劃臺灣手語線上辭典網站,目前該辭典已收錄4100個詞彙、560個常用的例句並且有中英雙語解說,提供國內外研究者與一般民眾查詢。戴浩一說:「聾人的語言詞彙隨著社會的變遷不斷在擴張,各國的手語也是如此,因此該辭典會持續擴增詞彙。」
然而,詞彙的對法不是一對一的應對。戴浩一舉例,戴浩一舉例,中文的「高興」、「快樂」、「愉快」在使用上有所區別,但對應到臺灣手語卻只有一個打法。因此2022年起戴浩一從語言結構切入,分析臺灣手語與中文在詞彙與句法的差異,試圖瞭解聾人面對中文閱讀的難題。同時,因為聾人缺乏語音的輸入,在斷字、斷詞、斷短句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難。
正常人閱讀流利的時候,會用眼睛掃描一句話作為節點,並不是一字一字慢慢閱讀。戴浩一提到,未來預計籌款購買眼動儀,藉由追蹤聾人的瞳孔,紀錄聾人閱讀中文時眼睛移動的實況,了解他們閱讀能力與困難點,而研究成果將應用於教學場域,普及聾人閱讀能力,提升他們於各領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