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學者、中興大學校友蔡立慧 發現阿茲海默癥逆轉新法
MIT學者、興大校友蔡立慧,近期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治療阿茲海默癥突廠性發現。(取自MIT官網)照:中興大學提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學者、中興大學獸醫系校友蔡立慧(Li-Huei Tsai),為大腦研究領域專家,近期該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突破性研究,找到「逆轉」阿茲海默癥的新方法,在國際學界引起高度關注,美國學界更認為蔡立慧在未來相當具有被提名諾貝爾獎的潛力。
蔡立慧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大腦與認知科學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更於2008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選舉最高票與最年輕的女院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神經精神障礙、自閉癥和阿茲海默癥。蔡立慧1982年畢業於中興大學獸醫學系,接著取得威斯康辛大學分子生物碩士,1990年取得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病毒學博士,2007年獲頒中興大學傑出校友。
此次蔡院士發表重大研究,興大師生們都相當振奮,中興大學薛富盛校長也將發信表達恭賀之意,並且邀請蔡院士日後抵臺返母校專題演講。薛校長表示,臺灣高教絕對有能力培養出非常優秀的前瞻研究人才。
蔡立慧團隊利用肽(peptide),又名縮氨酸,干擾通常在阿茲海默癥患者大腦過度活躍的酶。這種化合物能阻止名為CDK5的酶過度活躍,以免損及神經,導致認知能力下降。蔡立慧表示,「這種肽的作用非常顯著;在減少神經組織退化和神經炎癥反應、甚至挽救行為缺陷方面,看到了神奇效果。」經過進一步實驗,研究人員樂觀認為,這種肽最終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癥和其他類型的失智癥患者。
而在患有阿茲海默癥且CDK5過度活躍的小鼠身上測試這種肽時,小鼠的DNA損傷、神經炎癥和神經元丟失較少。研究人員也在患有阿茲海默癥,且具有突變Tau蛋白形式導致大腦蛋白質纏結的小鼠身上,進行測試。這些小鼠治療後,Tau蛋白流行率及神經元丟失都變少。此外,接受測試肽的小鼠,比起給予亂序肽的對照組小鼠,通過水迷宮的任務表現更佳。此項新發現,可在未來研究出足以逆轉阿茲海默癥造成破壞性影響的藥物。
>> 1111 TUN大學網
university.1111.com.tw/index.asp
>>科技島社群 Tech Nice
https://www.technice.com.tw/
>> 最新職訓補助課→點我
https://is.gd/axnylY
>> 1111家教網
tutor.1111.com.tw/
>> 工作新鮮事都在1111 IG
https://www.instagram.com/1111.com.tw/
>>知名大學聯合校徵
http://www.myqueenbquilts.com/campusr/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興大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阿茲海默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