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變就業市場 研究:解放學歷 看重技能
新冠疫情改變許多職員的工作模式。示意圖:123RF
新冠疫情近3年衝擊全球勞動市場,為避免病毒傳染,使許多企業開始思考職員的工作環境,是否有與人近距離接觸的風險,美國著名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所建立的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簡稱MGI),發布《後疫情時代經濟之未來的工作》研究報告,觀察疫情對中國、法國、德國、印度、日本、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等8個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各不相同國家,勞動力需求、職業組合及所需技能的長期影響,並建議解除學歷限制,以專注於技能表現的招聘,引進新職員。
考量健康安全,本研究根據「接觸距離」、「人員接觸頻率」和「工作完成地點」,對職業採用創新方法來分類,其中4個人際接觸程度較高的工作場所,分別是:包含餐廳和酒店等娛樂和旅行場所、與現場客戶接觸的零售和服務業、電腦辦公、生產及倉儲,都受到疫情無論短期或長期的影響,而人口密集度較低的工作場所,較不受疫情影響。
報告指出,疫情加速「遠程工作增加」、「電商和線上互動接受度提升」、「部署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部署」等3大轉變,3者中以遠程工作最為顯著,全球已有不少企業進行「混合遠程辦公模式」,使勞動者可在家工作,這些勞動者主要來自上述提及4個人際接觸較高工作場所中的「電腦辦公」,如果都在家上班,會導致通勤人數減少,間接影響辦公樓物業、公共交通、餐飲、零售等行業的員工。遠程工作也使上班地點更為靈活,更提供新契機,勞動者可隨心所欲地選擇居住地,延展公司招聘範圍。
報告說明,在電商和線上互動方面,線上會議將取代20%的商務差旅,對餐廳、酒店和航空公司產生連鎖影響,而遠程醫療、網路銀行迅速發展,不少企業採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降低工作場所人員密度,自動化發展最快的場景可能是4個人際接觸較高工作場所中的「生產和倉儲」,擴大勞動者接觸距離時,還能確保滿足產能需求。
報告預測,這3大轉變均產生不同程度的長期影響,將在未來10年重塑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就業結構,預估這8個國家在2030年,有超過1億的勞動力可能需要轉型,每16名勞動者中,就有1人需變更職業,比疫情前平均增加12%,較發達國家甚至有增加25%,醫療和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高薪崗位持續增加,而低薪崗位的就業比率逐漸降低。
報告解釋,在這8個國家的職業變化,有項共同特徵就是「職位淨增長的下降」,都聚集在如零售、服務、食品服務業的客服等中低薪職位,「職位淨增長」將出現於醫療和科學、技術、工程和機械等高薪職業。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聯席院長Jonathan Woetzel表示,疫情發生前,失去低薪工作的人士,可轉向不同低薪職業,如數據輸入工可轉到零售業或居家護理,但疫情所帶來的轉變,可能會造成餐飲、客戶服務和酒店等產業低薪員工的流失,未來對體力、手工及基本認知技能的要求降低,低薪工作難以帶給失業人口庇護,「疫情的長期影響會造成低薪職位減少,現今位在低薪崗位的職員,得要有培養更多技能的心理準備?!估缗c護理、STEM相關職業,薪水更高,技能要求相對也高,各國都得面對「技能培訓體系轉型」的議題。
報告認為,培訓有良好經驗的現有員工,比招聘新人有更高成本效益,因此招聘的重點可聚焦於技能而非學歷,擴大徵才範圍,提高公司多樣性,報告也舉Google、IBM等知名企業,都已剔除學歷限制,專注於技能的招聘為例,且新進員工中,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員顯著增加。
延伸閱讀:
出席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 蔡英文:海洋科學正式啟航
原文出處:
http://www.myqueenbquilts.com/news/jobns/147234
#新冠疫情#就業#職場#學歷
新冠疫情就業職場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