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科技大學太魯閣傳統藤編課程
格督善原鄉睿智照顧學堂長輩拿著自己做的籐籃合照留念。圖:慈濟科大提供
又到了格督善原鄉睿智照顧學堂每週一的「太魯閣文化傳統」課程了!能親手編織深具傳統文化意義的「藤編」,可說是失智長輩最興奮、也最期待的一刻。因為,太魯閣族遵循「男編女織」的性別分工,嚴守gaya(祖先誡律)規範,所以,傳統「藤編」向來都是男性的工作。可想而知,這可是原住民阿公難得的「主場優勢」。
只見阿公俐落的藤編手藝,氣場全開的威武英姿,直接「加速甩尾」阿嬤的進度!因為,從11、12歲起的青少年,就跟著長輩製作藤編,多為生活實用工具,像是搬運用的背筐、攜帶煙草、煙斗的藤包,或儲存用品的藤簍、盛物用的糧食盒、濾酒器、水壺等,完全是太魯閣族「專屬於男性」傳承的工藝。所以,能再次接觸藤編,並花上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純手工」完成獵物揹籠,既能連結過往回憶,又很有成就感。
由於太魯閣族傳統男女性別分工嚴明,男性負責狩獵,女性負責織布,壁壘分明。需善於狩獵或編織,才能擁有臉部刺紋的資格,也是男女成年的標記,甚至是能否嫁娶的先決條件。特別的是,太魯閣族流傳著,在世時需遵守傳統誡律,否則過世後,就沒辦法通過彩虹橋和祖靈團聚。沒想到,授課老師都姆恩.馬邵,竟是個打破性別束縛的「織女」。所以,阿公阿嬤壓根沒注意到都姆恩.馬邵,反而以為一旁的男性才是講師。
長者套用模型,做出專屬原鄉睿智照顧學堂的「太魯閣書包」。圖:慈濟科大提供
歌勒文傳工作室負責人都姆恩.馬邵表示,傳統藤編「傳男不傳女」,因為不願父親的技藝失傳,她拼湊起零碎記憶,陸續編出父親做過的器物,重現最傳統的藤編工法,終於獲得族人肯定。首度面對上了年紀又失智的「學生」們,都姆恩.馬邵很肯定長輩的「認真」投入,特地先做了模型,讓阿公阿嬤套用在藤編上,才能做出大小一致、專屬於原鄉睿智照顧學堂的「太魯閣書包」。
舉例來說,藤編器物包括底部、主部和邊緣三個部分、編織技術分為編織法,起底法和修緣法,還細分方格、斜紋、六角、柳條、交編、絞織及螺旋等編法。失智長輩以往都是上山採臺灣黃藤,得先剝落有刺的外層,剖開取出最嫩的部位食用,再將成熟的莖,以室內煙燻乾燥除蟲,作為建材與編製生活器物。只是,考慮到原生藤材質偏硬,都姆恩.馬邵怕長輩受傷,所以,改用進口藤來編織。
「老師,你天天來教藤編,我就天天來上課!我很有興趣!」65歲的劉阿嬤,得定期服用慢性病藥物,容易昏昏欲睡,現在上起藤編課程,卻是精神奕奕,眼睛都亮了!有別於其他動態課程的熱鬧,藤編卻是「全場靜悄悄」,因為阿公阿嬤很專注,深怕自己編錯了,壓根不敢聊天說話。
83歲的林阿嬤表示,早期女孩子下田務農,都是用藤編籃子來裝玉米、地瓜、小米、株株(薏苡)、豆豆(樹豆)等,卻從來沒有實際動手做過,因為長輩都會再三強調「女生不準碰」。現在年代不一樣了,沒有那麼明顯的性別分工,連唯一非原住民的92歲鄒阿公,投入程度也不輸給其他長輩,連一旁的阿嬤也非常肯定的說:「這是我們的gaya(祖先誡律),你娶了太魯閣女生,就要認真做,把太魯閣文化學起來!」
2019年3月成立的格督善原鄉睿智照顧學堂,共有7位長輩(4女3男),最年長92歲,最年輕65歲,平均年紀落在75歲,且大多數都是太魯閣族原住民。目前,慈濟科技大學共設置四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分別在秀林鄉佳民村、新城鄉佳林村,以及校內的瑞智憶學苑、好young心坊。
格督善原鄉睿智照顧學堂失智據點專員高懿萱表示,目前有6位失智長輩都是太魯閣族原住民,從去年十月起,阿公阿嬤主動表示想學藤編,因為,藤編器物是太魯閣族工藝文化的特色之一,也深度連結了傳統社會文化意涵,可說是最適合本土化與在地化的「懷舊治療」。
>> 1111 TUN大學網
university.1111.com.tw/index.asp
>>知名大學聯合校徵
http://www.myqueenbquilts.com/campusr/
>> 最新職訓補助課→點我
https://is.gd/axnylY
>> 1111家教網
tutor.1111.com.tw/
>> 工作新鮮事都在1111 IG
https://www.instagram.com/1111.com.tw/
>>產學合作 預約人才
https://iacp.1111.com.tw/
慈濟科大太魯閣傳統藤編歌勒文傳工作室姆恩.馬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