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神科住院醫師申請 中國醫藥大學校友孫慶芳脫穎而出
↑孫慶芳醫師。(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美國住院醫師申請競爭激烈,大約每100個申請人搶1個住院醫師缺額,而且多以美國畢業生優先錄取。精神科近年熱度急速攀升,近5年美國畢業生的申請人數成長了將近40%。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校友孫慶芳醫師如何在這座世界級擂臺勝出,順利申請到學術型大學附設醫院的精神專科訓練資格?身心介面研究中心(Mind-Body Interface Research Center, MBI Lab)主持人蘇冠賓教授表示,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建立的研究資歷是重大關鍵。
醫師生涯接軌國際,從參與學術研究開始;根據2020年美國全國住院醫師職缺配對(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 NRMP)統計資料,成功申請到美國精神專科訓練的非美國籍醫師,平均每人有5.5篇學術發表。
在美國,充實學術經歷以申請住院醫師是一種趨勢。學術研究不是臺灣醫學教育的學習重點,頂多幾個學分輕輕帶過。大學四年學習基礎醫學、臨床見實習兩年結束,如果沒有特別花心思學習幾乎不可能有學術成果。美國醫學院為學士後醫學,部分學生已經在大學時期修習相關科系,或者進行所謂的「研究學年」(research year),申請住院醫師時已經有不少發表。尤其想申請熱門科系的醫學生更會這麼做。
當然不是每個申請人都有研究經歷或學術成果,但是就相對弱勢的外國畢業生而言,學術成果可以彌補許多申請條件上的缺憾。
醫學生畢業前究竟該不該參與研究工作?很多人認為大專生做研究,一定需要累積非常高深的專業、耗費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發表一流的期刊論文,對課業負擔非常沉重的醫學生而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蘇冠賓教授卻認為:醫學生的潛力無限,只要能夠了解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熱情,學生常常能夠爆發出無限的的創意跟卓越的能力,更能讓老師教學相長,甚至超越老師的指導。
孫慶芳醫師深知自己赴美深造的生涯規劃需要加強學術成果。與蘇教授討論後,在大七實習結束時申請腦疾病學分學程加入身心介面研究中心,展開非典型醫師生涯。在學期間蘇冠賓教授鼓勵她投稿海報到國際研討會,更將她介紹至美國有「南部哈佛」美譽的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加入「憂鬱癥發炎理論」世界第一把交椅的Andrew H. Miller的團隊學習(他正是蘇教授博士班指導教授Carmine Pariante的指導教授)。在蘇冠賓教授的指導下,孫慶芳醫師隔年以第一作者的身分發表論文,順利為住院醫師申請增添重要資歷。畢業後持續在團隊服務,由學生的角色成長為計劃領導者。
「這不是我個人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孫慶芳醫師說。「醫學生進行學術研究除了需要指導老師手把手的帶領,還需要一個有充足資源、高度護持的團隊支援。MBI Lab從導師、學長姊、研究助理到其他醫院的合作醫師都相當友善,總是願意提供學生必要的協助。」
事實上,孫慶芳醫師不是研究中心唯一在學發表論文的醫學生。與她同期還有另一位實習醫學生林芝穎順利發表國際論文,本年度更有醫學系大四的鄭思惟以第一作者的身分兩度登上國際知名的一流期刊。
沒有研究經驗的學生在尋找實驗室、指導教授時如同霧裡看花,很難辨別眼前的領導者是否能夠信任?是否有足夠的團隊資源協助成長?關於這點,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學長姐們在MBI Lab的表現已經證明。
蘇冠賓教授表示:「只要學生有勇氣作夢,我便全力協助學生圓夢。」無論是出國進修、學術發表,還是只是想體驗沉浸於研究氛圍的感受,身心介面研究中心都是中國醫藥大學學生們從零開始的安全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