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钱包最新版本下载

史丹福王智弘:臺防疫經驗可助遠距醫療發展 培養長期「生醫創新」

↑史丹福大學王智弘博士:臺灣可善用防疫經驗優勢,協助「遠距醫療」發展並培養長期「生醫創新」(圖片來源:臺北醫學大學)
 
來源:環球生技記者彭梓涵
 
本(1)月7日,由臺北醫學大學舉辦之「面對新冠疫情時代迎接臺灣的新機會」專題講座,邀請史丹福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副教授兼醫療預防及成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思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王智弘副教授(Jason Wang),分享疫情下臺灣如何善用現有防疫經驗,創新並面對未來挑戰。
 
王智弘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兼醫療預防及成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擁有醫學博士學位並專長於公共衛生政策,在新冠疫情期間,共發表了9篇相關論文於國際重要期刊。
 
其中於《JAMA》發表關於臺灣防疫成果的論文,已超過100萬人線上閱讀,影響力是《JAMA》1600萬篇醫學文獻裡的第108名,也使臺灣的成功防疫政策躍上國際。
 
美缺乏民主共識 促使疫情惡化
他首先表示,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美國感染人數已成為全球之冠,人數達2000萬人,死亡人數也逼近36萬人,甚至比美國第一、第二世界大戰死亡人數還高。
 
王智弘指出,美國會成為疫情的重災區,原因包括,國家公共衛生系統與醫療沒有連結在一起,因此疫情在指數成長下,短時間內就使得醫療癱瘓。
 
另外,美國雖是民主社會,卻沒有培養出「民主共識」,像是要不要戴口罩這件事,各州的標準就不一,以及長久以來貧富懸殊差異、人民對政府信任度等問題,皆成為美國疫情惡化的關鍵。
 
遠距醫療、胸腔醫療 疫情下需求變大
他也表示,「新冠肺炎著實成為一個規則改變者(Game Changer),它讓各國競爭力改變,而面對充滿挑戰的後疫情時代,如何把國力變更強,是我們要思考的」。
 
他舉例,疫情以來,人民生活型態改變,「遠距醫療」需求激增,但遠距不僅是打電話問診,而是工作模式的改變,因此能在服務模式上提供創新,並且讓大量的人使用,會是很大的機會。
 
除此之外,疫情下,胸腔呼吸相關醫療(Pulmonary medicine)有很大的發展,像是呼吸器與臨時隔離艙,因為需求量大增,也促使創新的設備大量開發及使用。
 
善用防疫經驗 培養長期創新
臺灣在這次疫情下,有過去SARS的經驗,在口罩供應、資源分配與管理、溝通上都做得很好,許多廠商也投入病毒快篩、檢測,但他表示,檢測的結果數據整合,遠比檢測還困難,因此建議要往海外發展的檢測開發廠商,可投入資訊系統的科技發展,以利產品銷售。
 
王智弘也表示,新冠肺炎未來有可能三~四年就會爆發一次,臺灣雖然沒有疫情,但可在疫情期間,收集好相關臨床資料,制定治療策略。目前各國還在因新冠肺炎所引起的混亂中,臺灣已經在討論未來疫情時代醫藥產業該如何發展,臺灣一定要培養長期的創新,並善用現在領先地位與海外合作。
 
全文業經《環球生技月刊》授權刊出,更多臺灣生醫康產業報導,請鎖定環球生技: https://news.gbimonthly.com
1111人力銀行環球生技生技大健康新冠肺炎遠距醫療生醫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