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的人》映後座談會 政大創國USR團隊關注在臺移工處境
↑映後座談會中,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庇護中心專員蕭以采、黃德軒及政大社會學系教授馬藹萱分別分享相關經驗,並提出問題進行探討。(圖/政治大學提供)
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於12月28日在綜合院館舉辦「移工星光電影院」,為該院進行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USR Hub)種子培育計畫「新住民數位行銷教育計畫」中的一環。同時,邀請到紀錄片《逃跑的人》導演曾文珍、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藹萱及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庇護中心專員蕭以采、黃得軒,進行映後座談。
影片放映前本院歐子綺老師提及此次活動的願景,「臺灣的民眾和來到臺灣的人共處在這片土地上,我們需要更多相互的暸解和認識,才能創造更友善的環境」,也邀請大家關注在臺移工的經歷,進而幫助改善其生活與工作環境。
移工為何而逃?《逃跑的人》以兩位「逃逸外勞」在臺灣工作、生活的故事為主軸,講述外籍勞工們為求更好生活在辛苦打拼的日子。2016年修法前外籍勞工在合約期滿時必須回到母國、再次支付鉅額仲介費後才能重回臺灣工作,使得許多勞工決定「出逃」,而有「逃逸勞工」之稱。片中主角草雲及維興皆是來自越南,在合約期滿前離開雇主在他處尋找工作的工作者。
放映後的座談會中,群眾服務協會專員們及馬藹萱老師輪番發表看法並向導演提問的環節著實精彩。庇護中心專員蕭以采及黃得軒皆提到,即使這些「逃逸勞工」僅是違反工作契約,臺灣員警過度積極地盤查身分、媒體對少數外籍勞工犯罪的特別報導,使得社會大眾對失聯勞工有深刻的、負面的「非法」印象。對此黃得軒說:「如果可以,沒有人會想要離開合法的工作環境而擔負『非法』之名。」
若非工作環境惡劣、薪水給付無法滿足照顧家人及生活的需求,誰會願意鋌而走險?馬藹萱老師針對影片提出數個問題,包含從田野工作的角度,導演是如何選定對象和獲得信任、導演希望藉由中文片名《逃跑的人》與英文片名The Lucky Woman傳達什麼樣的理念等。對此導演曾文珍回應,英文片名是講述女主角草雲與其他經歷各種傷難的外籍勞工相比,生活相對安穩,著實幸運;同時也是給草雲的祝福,希望她回到越南後能過得平安順遂。
最後曾文珍講述自己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動機,是希望觀眾在審視這個議題時不再固著在僱傭關係,而能將焦點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每個外籍移工都背負著家庭,來臺灣只不過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追逐夢想,和你我一樣。因此也希望能顛覆社會大眾對於逃跑移工的刻板印象,破除逃跑就是犯罪的偏見,給予更多關心與支持。
創新國際學院將在下學期開設「移民與全球化」課程,邀請政治大學學生們共同為在社會工作的他人付出心力、打造良善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國立政治大學政大移民紀錄片外勞田野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