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許嘉棟
主持人許嘉棟指出,央行數位貨幣(CDBC)近年成為各國討論焦點,而我國中央銀行也開始積極推動央行數位貨幣的試驗計畫。央行業務局副局長謝鳳瑛說明,央行將於2020年9月底啟動下一階段「通用型CBDC試驗計畫」,在技術上必須具備更高之效能,在設計上需保有現金優點,並善用數位科技,計畫期程預定二年。在現金優點中,包括在普惠金融上,允許任何人開立CBDC數位錢包使用;在隱私保護上,匿名程度依交易金額及錢包等級有所區別;且需24小時隨時可用;還須支援離線支付,但可能需限制金額以確保安全。在善用數位科技應用上,必須具備遺失處理機制、可支援利息設計、可回應未來數位支付需求,包括支付互通性與可程式化等。謝鳳瑛也不諱言,央行數位貨幣必須比電子支付好用,才會考慮啟用。
↑中央銀行業務局副局長 謝鳳瑛
此外謝鳳瑛也說明臉書發行Libra之相關監理規範。目前G7倡議採行一致的監管標準,而G20及FSB(金融穩定委員會,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也附議,其中FSB認為Libra是全球穩定幣(GSC),必須符合GSC建議準則,包括國際的管理標準與審慎監管,堅實的法律提供保護與保障,健全的治理及風險管理架構,完善的擔保資產管理機制等。尤其穩定幣必須確保公眾的信任,應符合國際管理標準並受到審慎監管,遵循包括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支付暨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CPMI)、及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等單位訂定全球一致性監管準則,以符合「相同業務、相同風險,使用相同規範」(same business, same risks, same rules)的基本原則。
↑源鉑資本創辦人 胡一天
源鉑資本創辦人胡一天則直言,央行數位貨幣發行不一定代表進步,但他也提出未來全球出現「數位貨幣區」的可能性,包括歐盟所提出的歐元、美元或Libra、以及人民幣數位化等。全球數位貨幣區的概念將使經濟力較次等的國家必須被迫使用其他強勢數位貨幣,而讓國家主權地位與一國貨幣作為穩定物價、驅動經濟發展、維持金融安定與外匯安定的力量,受到挑戰。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李桐豪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李桐豪則分析,電子支付已是世界發展趨勢,每年平均交易額,移動支付由2020年1263美元成長到2024年的2380美元;但電子商務則持平,預計未來行動支付將會持續發展。而臺灣電子支付過於碎片化,有信用卡、現金卡、電子票證、電子支付等。目前雖仍以信用卡為主,但他預估從商家的交易成本考量,未來信用卡會被弱化,而電子支付則有取而代之的可能。李桐豪也直言,目前銀行業在推動電子支付仍不夠積極,特別公股行庫的參與是障礙;他直言,政府不應該把ATM普及當乘電子化支付成長緩慢的主要理由。事實上,從供給端來看,銀行慣有的遲緩應變及金融管理者的審慎監理;以及需求端,如財經、司法與地方單位對地下經濟地上化的遲緩,才是主因。例如目前小型攤商還需要商業登記證才能導進QR Code刷卡支付,就是一例。
↑東吳大學數金中心執行長 歐素華
數金中心執行長歐素華則分享,目前主導電子支付的國際科技玩家(Big Techs)如電子商務中的阿里巴巴、Amazon;社群媒體如Facebook、騰訊;搜尋引擎如Google、百度;手機通訊如Apple等,正在進行破壞式創新,由低階服務往高階服務邁進,由簡單的支付、融資、活動帳戶管理、資產管理、到保險等,一步步侵蝕銀行傳統業務,使銀行資產負債表逐漸萎縮,最終影響央行透過利率與貨幣數量發行,以穩定物價等貨幣政策之效益,這也是當前銀行業所遭遇的最大挑戰。至於央行數位貨幣的發行,現階段仍以「合成型的CBDC」為主,亦即以中央銀行貨幣作為發行準備,由電子貨幣機構對民眾發行,此舉能兼具支付創新與提供信任的機制。
東吳數金中心並預告下一次《數金論壇》將於10月 30日舉辦,主題是「我國證券型代幣發行應用與監理之道」,將由法學院副院長莊永丞負責引言,並有重量級主持人負責引導討論,敬請期待。
>> 最新職訓補助課-點我
>> 產學合作 預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