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4.0時代來臨,臺企若不遵守遊戲規則,最終只能退場
「與其說紡織業經歷過夕陽產業的陣痛,不如說每個產業都會有這樣一段過度帶」,過去被稱作織布業重鎮的臺北迪化街,在經過時代的汰換後僅剩寥寥幾家業者繼續營業,業者表示,現在的機能性紡織品就跟過去的織布產業一樣,因為較早發達,所以容易跟上潮流,配合品牌商的腳步進行獲利,但是隨著時代的演進與發展,陸續有廠商出現技術斷層,逐漸被中國、東南亞等地藉著壓低織品成本、削價競爭而取而代之。
世代更迭,產業進化是任何產業都不可避免的趨勢,電腦化、智慧型化、數位化,不斷衝擊著傳統產業鏈,休閒、運動的消費需求日益增加,長纖布、針織布一躍而上變成最受歡迎的資造材料,許多早期白手起家的紡織工廠,必須開始面對設備汰換的抉擇,產業4.0席捲各地,不跟上產業的脈動,除了改行轉型,最後就必須面對失敗,認賠殺出市場。
業者提到,儘管近年發生的中美貿易戰,在最初期的確有替臺灣的紡織業帶來了不少短單、急單的收益,但時間一長,臺灣的獲利再度被中國大陸的企業奪回,儘管中國的紡織產業無法將貨物輸出至美國,山不轉路轉,以東南亞當作煙霧彈,進行貨物輪調,用盡各種方法,最後依然可以把低價銷售的衣物賣到美國,長期來看臺灣是有獲得些許甜頭,但不至於到大獲大利。為了改善這類現況,讓有臺灣之光稱號的紡織業順利轉型,以土城的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為例,藉由招聘AI電子、生醫類的高學歷技術人才,將紡織業與電子元件、運動健身機能衣、生技醫藥及AI自動化進行結合,在前輩們過去製作的傳統紡織品上,不斷開發更多充滿潛力的附加價值。
主編:林群
紡織深度報導產業4.0跨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