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部日前公布的紓困辦理進度顯示,有部分的製造業與技術服務業者反映,公家機關認定的「艱困企業」準則過高,工業局針對此現況做出回應,紓困門檻已經明確往「放寬」的方向發展,儘管目前的紓困基準依然是以「營收衰退五成」為主,申請用戶可以針對今年上半年度的任一個月,跟2018、2019的任何月份進行比較,意味著不限於「淡旺季」的交叉比對。
已核撥約7.5億元紓困,3萬多人將受惠
根據工業局所釋出的「製造業及其技術服務業艱困事業薪資及營運資金補貼」,自4月21日起已經收到1224件申請,經過核準申請的有756件,已經核撥約7.5億元,將有3萬多人受惠。
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日前表示,艱困企業中的比例,金屬機電廠商數量占最大宗,約有280多家,其次則是民生化工180多家,緊接著的是知識服務業、電子資訊、創意生活產業與觀光工廠,後續申請廠商仍在持續接收中。
楊志清也提到,工業局已研議要放寬「艱困企業」認定門檻方面,營收衰退的比較基礎,在未來放寬後,今年營收與18、19年的營收做比較後,只要差距高達5成,就符合補貼方案。經濟部長沈榮津也指示每個案件盡量在一週內結案,不要積案。
目前已經上路的認定方式有三種,分別是以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與稅額申報書、核定書,或是任連續兩個月平均營業額、任一個月的單月營業額,去比較今年上半年、去年下半年,或前兩年同期,同樣區間內營收減幅是否超過五成。預計約有5至7成製造業者將適用於此認定方式。
中美貿易、新冠疫情的雙重打擊
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許文憲則反映,因為部分產業訂單受疫情影響,營收恐將有延後的效應發生,去年工具機因為中美貿易戰受到重創,今年再爆發疫情,營業額再次遭到重擊而沒有起色,希望可以降低營收衰退幅度的門檻。經濟部目前與其他單位研議中,等政策上線後,將會讓所有產業的紓困標準都採取統一紓困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