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陸來勢洶洶的大數據和AI產業的進逼,臺灣雖有優秀的資訊人才,但整體產業表現上,卻不盡人意。面對即將來臨的工業革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助理教授,目前為科技部人工智能面試計畫主持人的孫弘岳博士表示,臺灣不宜與國外或對岸的巨獸正面對決,應選擇跨境合作,尋找立基點才是正道。
孫弘岳解釋,AI就是模仿人類的五官接收訊息,並能進行學習、思考、與判斷,這需要一群的技術團隊和大數據才能實現。最早的AI發展原型,應該是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於 1954 年完成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博士論文。
孫弘岳進一步解釋, AI初期的發展並不如預期順利,因為當時電腦的運算能力與數據量,皆不足以做到今天看到的文字翻譯、語音或視覺辨識,所以AI沉寂了50多年。直到2006年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出現,大大提升AI的演算能力,外加互聯網與社群媒體的大數據,才又重新燃起AI的應用與投資風潮。
孫弘岳說,像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谷哥Google,或中國大陸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這些掌握大量數據且有足夠銀彈招聘大量AI專家的公司,還有一直在AI領域耕耘很久的IBM,和掌握大量使用者的微軟Microsoft,有足夠的資源與市場規模,必然會是AI產業的主力。
孫弘岳指出,對於產業AI化,則是立刻能夠執行的方案。但臺灣目前遇到的限制,是在於沒有足夠的AI技術與管理決策人員,協助組織推動AI化。因此,臺灣廠商不宜跟國外或對岸的巨獸正面交峰,而是選擇合作,找到這些外資或平臺業者無法蒐集的到數據、客戶目前的痛點。
孫弘岳舉例指出,只看汽車雜誌或汽車評論節目,你永遠也不會開車,若把人送到駕訓班,實際上路,你才會開車,也才有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車種款式,否則你就跟別人學會坐大眾運輸系統或叫Uber/小黃。所以,學習是跨出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