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科技前瞻體系 提升臺灣競爭力論壇 形塑前瞻政策最佳共識
因應國際政經局勢動盪不斷及全球面臨地球暖化、能源問題、人口結構等眾多問題衝擊,全球各國紛紛積極投入規劃長期變化的前瞻政策,以因應挑戰、掌握機會。由科技部指導,商業發展研究院主辦之「強化科技前瞻體系,提升臺灣競爭力」論壇,於九月廿一日在臺北中央圖書館舉行。與會產官學研媒各界領域專家參與,並結合產業重要智庫單位專家,循科技創新環境的宏觀視角,從科技前瞻的面向,研討科技創新環境與政策方針之宣導與倡議。吸引現場數百名業界精英參會聆聽,形塑未來前瞻政策的最佳政策共識模式。
與會貴賓計有監察院院長張博雅、科技部鄒幼涵常務次長、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許添財、前瞻社社長柯承恩等。此次從前瞻政策形成的軌跡開始,由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林博文作專題演說,並隨後從「科技創新轉型與前瞻治理」、「科技政策支援系統」兩大議題進行座談。
林博文教授指出,科技政策擬定方面有幾點值得注意,他表示,議題設定太依賴科技行政首長的直覺以及壓力,僅注重短期的指標效果,會忽略整體配套與政策工具效果,以及長期國家發展的目標。其次,缺少深入的政策研究與社群,多以單一計畫進行研究。此外,學者研究成果不易付諸執行,形成研究人員與政策執行面有落差。在研究成果方面,科技政策的系統性與延續性不足,也缺少專職人員協助規劃議題。
在前瞻治理層面,林教授引用前瞻社長柯承恩與戴所長之研究指出,應從創新思維與先見式全球治理、突破短視困境因應未來發展、以全面性政策前瞻提升國家競爭力三個構面進行。在科技創新轉型與前瞻治理議題上,商研院商業科技應用研究所所長戴元峰以引言人表示,從人類能源需求從石油轉向再生能源、社會價值觀的改變、生活觀念的改變,到科技更新週期變快、社會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的轉換、經濟技術的改變,以及碳減排、汙染疾病、能源匱乏的挑戰,再再突顯典範轉移的重要性。
然而並非為轉型而轉型,戴所長以柯達、諾基亞、奇異三家知名企業在轉型上的失敗進行分析。如何從中學習避免重蹈覆轍。此外,他指出傳統企業在轉型上的挑戰,並點出轉型所面臨的內憂外患。他以當前最受關注的電動機車與電動汽車分析綠能創新的機會與當前困境。
他表示產業快速發展與多樣化、再生能源技術和綠能資源安全性與效能仍不足、資訊取得掌控不易等原因,使得過程中處於動態,充滿不確定性,因此需要不斷實驗評估,並從失敗中學習修正。再者由於法規環境的複雜,基礎建設不全,組織調適的成本等也造成結構上的複雜性提高,影響了轉型的過程。然而,環境外變遷,如營業項目上被要求減低碳排放量、社會對環保意識的抬頭等,卻使得轉型面對不得不轉的壓力。
有鑑於此,戴所長強調政策面要因應轉型需求,則需要從人才培育、科技創新、商業模式著手,到完備軟硬體基礎建設、法規環境的鬆綁、建置實驗示範場域、友善融資管道等,最重要則是加強與產官學研、社會觀念,進行溝通以達成共識,重視且強化跨域連結的效能。
在最後一場的科技政策支援系統議題上,臺經院主任孫智麗表示,科技前瞻納入政策決策機制是目前全球主要發展趨勢,他並建議科技前瞻的流程,應從前瞻工作會議、指導委員會議、策略專家委員會議、前瞻相關活動,到最後的全國科技會議先期規劃參考/總結報告,透過逐步實施,真正落實達到效果。
據了解,此次集合國內重要產業智庫的研討會,協辦單位計有前瞻社、臺大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臺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電信技術中心、臺灣智庫、臺北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臺北大學電機資訊學院等。